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嘉義客家會館 綠建築設計護生態

【客家電視台  2010/12/07  李新隆 嘉義中埔報導】 


今年8月中旬動工興建的,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經過4個多月的施工,目前已完成6成左右,工程相當順利,而為了讓客家會館,也能兼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整個園區,還採用建築基地保水工法,未來將成為中埔鄉綠建築的典範 。 ##continue##

工人抬著一支粗大的黑色塑膠管,往裡面一看整根管子都是洞,原來它是埋在土裡的滲水透氣管,有了它園區的地表水或雨水,就能滲透到地底下涵養水分。

工程負責人 陳忠和:「這是做水土保持,如果有水它就會慢慢消下去。」

中埔鄉公所主任祕書 許彰敏:「我們希望地面上的雨水,能夠滲流到管裡面,然後保留它的地下水層的水分,對於整個基地來講,用這個生態工法來做,對於基地是個好的做法。」

由嘉義中埔金蘭菸葉廠,所改建的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經過4個多月的施工,已逐漸看到園區設計的雛型,完工後可望成為阿里山公路旁,最具有文化特色的觀光景點。

中埔鄉長 李文錦:「到現在已完成6成的進度,預定在明年2月底就能完工。」

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 陳柏麟:「會館開館以後,我們就有展演的地方,還有我們可以傳承所有客家的文化,還有我們這邊,阿里山具有特色的文化,國家的觀光景點,希望藉由客家會館,來突顯出我們地方的文化資產。」

雖然看起來整個園區都重新整修,但鄉公所表示,菸葉廠有許多舊有的設計,還是會照原貌保留下來,這樣才不會失去原有的菸葉文化,如果一切順利,明年5月就能正式開館營運。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希望閱讀~張縣長為中山國小孩童說故事


 中山國小地處偏遠,但是推動「閱讀」與「寫作」成效斐然!98年開始加入天下雜誌發起的「希望閱讀」學校行列,「希望閱讀巡迴專車」16日開抵中山國小,張花冠實地了解「希望閱讀巡迴專車」運作情形,還為全校85位小朋友講故事,書名叫做「花婆婆」。##continue##




「小朋友好,你們喜不喜歡聽故事?縣長今天要跟大家講一個跟環保概念有關的故事好不好!」哇!外頭天氣冷颼颼,縣長竟然要說故事給我們聽耶!學童們樂翻了,個個引頸期盼,視聽室裡一雙雙雀躍、期待、可愛的眼神,令人感動。
頭戴小朋友精心為縣長製作的「花冠」,張花冠翻開「花婆婆」繪本,一頁一頁看圖說故事,生動的故事和趣味情節,小朋友聽得入神。

「花婆婆」故事是描述一個讓世界更美麗的故事,繪本中透過一個小女孩來講述這位花婆婆的生命故事。花婆婆從小愛聽爺爺說故事,她說長大後要跟爺爺一樣到處旅行,也要跟爺爺一樣住在海邊;爺爺則希望她長大以後,要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花婆婆長大後真的實現願望,她到處旅行,也一直沒有忘記答應爺爺的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後來花婆婆年老了,受傷了,就在海邊買了一間小房子住下來,她從滿地的石頭中開闢出一個花園,撒下種子。

第2年的春天,滿園花彩繽紛的魯冰花迎風搖曳,花婆婆腦海中忽然有了想法,於是買了魯冰花種子裝滿口袋,一面散步一面撒種子,只要她經過的地方,她就不停的撒種子。來年的春天,原野上,山坡上,鄉間小路上,整個小鎮到處開滿了美麗的魯冰花。花婆婆終於完成了答應爺爺的第三件事:讓世界變得更美麗!

張花冠跟小朋友說,這本書提到的環保觀念是「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把愛地球的心,化為行動,讓世界更美麗。「花婆婆」的故事也啟示大家,在現今這個功利取向的社會中,讓孩子們學習為他人服務原來是一件這麼美好的事,也讓小朋友學習如何在追求自我和造福他人之間取得平衡。

講完「花婆婆」故事後,張花冠在小朋友挑選的閱讀書本上簽名,為偏遠地區的小朋友撒下快樂閱讀的種子。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頂六國小84周年校慶暨新建校舍動土

第三棟教室廁所旁邊的壁畫,
是學校的美勞老師畫上去的,
配合新建校舍改建將被拆掉,
學校孩童攝影留下美麗紀念。

中埔鄉的頂六國小,於99年12月4日舉行84週年校慶活動暨新建校舍動土奠基典禮,地方人士及學校師生、家長懷著雀躍的心情參加,典禮在榮獲2010全國傳承盃舞獅舞龍獨輪車鼓藝錦標賽舞獅第二名的頂六國小舞獅隊表演中熱鬧揭幕。 

頂六國小第三棟校舍係屬分批興建且年代久遠,建物呈現「老背少」的安全隱憂問題,為提供學童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在前縣長陳明文立委及現任縣長張花冠的協助下,縣府爭取教育部專款補助3350萬元改建經費重建。 ##continue##


校長黎萬元也表示,走過八十載歲月的頂六國小,在前人用心經營下,奠定了優良的校風,相信在動土奠基工程啟動後,未來將興建新教室十二間,建構更能符合現代學子的求學環境。

希望透過這次校園硬體建設的改造,提供學生更優質、嶄新、高機能性的學習環境,提升教學品質,為地方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在各界的努力下,頂六國小將呈現耳目一新的校園意象,發展成為小而美、多元、精緻的學習環境。


學校孩童對於該處第三棟校舍將要拆除,眾皆表示不捨,卻又滿心期著待更新穎、多功能的新校舍。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發起2010再會了第三棟攝影比賽,經由學童攝影紀錄保存,那曾經伴隨他們歡樂、學習與成長的園地。
連結頂六國小電子相簿

頂六國小側邊舊有閒置之菸葉廠基地,現鄉公所巳向國有財產局撥用,辦理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整建工程中。未來台18線側邊舊有圍牆,配合客家文化會館工程施工低矮化後,且結合客家文化會館綠地與頂六國小校園景觀,預期頂六街區之景觀意象與環境將更為優美。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寧靜的蛻變-嘉義縣中埔鄉的成長與躍升

能力雜誌 /  2010/12/07
文/中國生產力中心/ 陳浩誼 張菀玲


過往與風華
日治時代嘉義由於木材業和製糖業很繁榮,曾吸引許多台北人至嘉義就業,1906年的一場地震侵襲,使得嘉義城垣全毀,日本當局乘機制定都市計畫,使得重建後的嘉義成為當時全亞洲最現代化的都市,工商業極為繁榮,更有著「全台第一華都」的稱謂。由於製材工業的需要,日本政府在嘉義大舉興建驛站及阿里山鐵道,嘉義成了一個繁華的林業城市,直到1960年代,阿里山林業資源耗竭,相關產業也隨之沒落。隨著林業的式微,阿里山山腳下的中埔鄉也從風華一時的舞台上退下,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continue##


平凡小鎮的翻身
相信對外縣市的人而言,中埔鄉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但在這個面積僅13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卻有著許多不平凡的光芒。1960年代的中埔,伴隨著當地林業與菸草業的沒落,成了一座人口嚴重流失的鄉村小鎮。農民溫四郎先生鑒於中埔鄉位居八掌溪畔,有著適合菇類生長的高溫多濕生態環境,遂至日本帶回菌種自行培育,自此帶動眾多鄉民投入菇類栽培。食用菇類因具有高經濟價值,而成為世界不少國家目前積極發展的對象,亦有「白色黃金」之稱。目前中埔鄉栽植菇類面積廣達50餘公頃,年產值高達2.3億元,菇類產量佔全國市場的50%以上,也培育出當地獨特的「菇類文化」。
優越的地理條件,使中埔鄉蛻變為嘉義地區重要蔬果及菇類產地,從早期作為國產葡萄柚及食用菇類的發源地,至今日中埔鄉成為台灣最大的菇類、黑木耳及山藥產地,亦擁有全國評鑑第一的絲瓜產銷班、木瓜產銷班與台灣獨一無二的「黃金板栗」產銷班。

20年的歲月與家鄉的山林
永榮牧場是座坐落於中埔鄉的乳品公司,其所生產的「老爹鮮奶」為台灣第一家採用低溫殺菌方式製造而成的鮮乳。這項鮮奶低溫殺菌技術曾於1986年登上國際期刊「乳業科學雜誌(Journal of Dairy Science)」,是全台第一家登上國際期刊的非政府公司。因為成功經營牧場鮮乳事業,使得場長曹榮旭先生的生活不虞匱乏,也讓他開始有時間,對於自己深愛的土地,做更長遠的思考。二十年前返鄉工作的曹先生,發現昔日成長的家園已面貌丕變,處處林立著檳榔樹,兒時景象已不復見,目睹此景的曹先生決心重新綠化這片大地。為了讓基地重生,曹場長先將自家8.3公頃的檳榔廢耕,再逐步收購附近檳榔園進行原生植物林復育,二十年來雖已投入近千萬元,但如今辛苦復育而成的生態園區已成為上百種自然生態的家園,不僅受到國內外媒體多次前來採訪,亦被教育部指定為全台中小學自然生態教育點。曹榮旭的付出也喚起了當地的社區意識,越來越多人表達同樣願意提供土地一起加入生態復育的意願,社區老老少少開始動了起來,只為替自己的家鄉營造更好的環境。

改變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敗國的日本經濟嚴重受創,故致力於城市的重建,當時政府把主要的資本集中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大都市上,因而導致巨大的城鄉差距。195060年代,日本經濟高度成長,但農村卻因缺乏工作機會,造成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而呈現人口高齡化,生產力低落,甚至面臨社區瓦解的危機。1960年,美日簽訂安保條約,日本大學生擔心軍國主義再起,因而發起學生運動。學運沈寂之後,返鄉的學生們將這股熱情轉化為深耕故鄉的運動,希望藉此來改變故鄉現況。自此,以活化地域、重振農漁山村為目標的地方振興運動,便在各町村自發性地展開。
為了振興農村活力,日本陸續推動4次全國性的農村綜合性建設計畫,期望有效縮短城鄉差距。但是前3次由政府主導的政策,成效深受限制。最近10年改由地方自治單位與居民自發性主導後,激起了居民的參與及熱情,意外獲得良好成效。借重日本經驗,嘉義縣中埔鄉決定以整合鄉內地方資源、帶動當地休閒旅遊等產業與經濟發展為目標,推動結合當地特色的地方振興運動。中埔鄉體認到日本地方振興運動其出發點是經濟:不只是要找到足以讓地方自傲的特產,也希望這些特產能為居民帶來財富。為此,中埔鄉公所及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地方產業發展計畫的21家當地業者,決定以打造「阿里山下的有機樂活村」為願景,以當地特產的菇類、山藥等健康蔬食為主軸,在嘉義縣政府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地方產業發展基金」的補助下,展開「中埔鄉養生蔬食特色產業發展計畫」。
計畫於今(99)年5月底正式啟動,並在中國生產力中心的輔導與協助下,中埔鄉積極展開各種活動。除前往台灣最成功的地方振興範例「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吸取當地善用農村資源打造生態社區的成功經驗,更於9月中邀請由日本News week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創業家100人」的橫石知二先生,親臨中埔鄉與當地住民交流。橫石先生曾輔導四國上勝町農民,利用當地的農業特色與環境,創造出年收益高達2.6億日圓的地方特色產業,而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農村再生範例。橫石先生表示:「上勝町的成功歸功於當地居民找到了屬於自己表現的舞台。但不僅是人需要舞台,商品亦是如此。營造商品的舞台,才能提升商品的附加價值,使商品得到應有的價格。」對中埔鄉而言,這是第一次有海外學者蒞臨當地,原本以21家計畫業者為對象的交流研討會,在活動當天卻湧進了上百人前來聆聽與會,看到此景的橫石先生興奮表示:「中埔鄉的未來足以令人期待。」
為推廣計畫主軸的養生蔬食,中埔鄉也邀請到曾擔任國宴主廚及僑委會海外巡迴廚藝指導教師的高雄餐旅大學陳正忠教授,親臨中埔鄉指導當地業者及家政班運用中埔鄉的在地食材開創出中埔鄉的特色與創意料理。陳正忠老師也期勉中埔鄉:「傳統不變、創意無限」,只要用心在菜單的設計,地方美食也可以成為國宴料理。

阿基師巧手獻功夫、創意料理PK
為期三年的中埔鄉養生蔬食特色產業發展計畫,今年的重頭戲莫過於1114於嘉義吳鳳廟前廣場舉行的全國創意料理競賽。競賽是以中埔鄉當地特產「黑木耳、杏鮑菇、秀珍菇、絲瓜、芋頭、木瓜、牛奶、黃金板栗以及紅龍山藥」為主題,邀請來自全國各地通過初賽評選的社會組、學生組共10組隊伍,在總統御廚阿基師、國宴主廚陳正忠老師、2010盧森堡世界盃國際廚藝競賽超級金牌得主弘光科技大學吳松濂老師及擁有中華民國中餐烹調監評委員資格的嘉義家職陳美惠老師等名廚的注視下,展開創意料理競技,角逐總金額高達9萬元的競賽獎金。

為了迎接這場中埔鄉有史以來規格最為盛大的活動,全鄉上上下下,由鄉公所、農會至各村社區發展協會,可說集體總動員。一生在當地默默奉獻的仙菇休閒教育農場場長溫四郎先生不禁感慨:「好久沒見到中埔鄉出現這樣的盛況了。」為增加與蒞臨遊客的互動,競賽開放40名現場觀眾組成觀眾評審團,與多位名廚共同參與評分作業。
競賽結果由中埔鄉出身的總鋪師李信寬先生憑藉從小對鄉土食材的認知,拿下社會組冠軍,花蓮縣台灣觀光學院楊錦騰老師、台中市陳春斌先生拿下社會組第23名。學生組則由台中縣弘光科大學、台北縣穀保家商、台南縣真理大學,依序拿下前3名。或許與其他全國性的料理競賽相比,規模仍有差距,但看到學生組參賽選手們聽到獲獎時,緊緊相互擁抱並掉下激動的眼淚,現場上千名觀眾不約而同的為選手響起熱烈的喝采與掌聲。即便沒拿到第一名,但對真理大學的參賽選手而言,他們努力的結果所爭取到的卻是學校有史以來對外比賽獲得的第一座獎盃。

結語
鄉下有鄉下的優點,農業也能賺錢,中埔鄉的年輕世代有部分已開始改變觀念,願意留在家鄉為這片故鄉付出,期待透過他們的努力將中埔鄉打造成一座讓人覺得「生活在這裡真是太好了」的鄉鎮。中埔鄉的地方發展運動才剛剛起步,中國生產力中心期待持續透過「看的到」、「吃的到」、「感受的到」之方式,對外呈現中埔鄉的豐富多元的特色與資源,藉以吸引更多的遊客注目,帶動親臨中埔鄉旅遊的風潮。
 【本文轉載自能力雜誌2010年12月號 】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中埔絲瓜班 好心情創佳績

【2010/12/3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中埔報導】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譽為「天下第一班」的中埔鄉絲瓜產銷班,年營業額3年來增6倍,暴增到近3000萬元,即使入會費高達2萬,許多返鄉務農的青壯年仍爭相加入。##continue##71歲產銷班長郭木枝說,「我們不拚政治,拚賺錢」,大家目標一致團結合作。
絲瓜是很普遍的蔬菜,一條約十幾元,中埔鄉絲瓜產銷班卻創造出近數千萬元的年營業額,還吸引許多青壯村民返鄉投入栽種。
中埔絲瓜班目前班員84人,號稱是全國最大的產銷班,由於想加入的農民太多,該班要求新班員入會費2萬元,郭木枝說,「這麼高的年費是要新成員有決心來參與。」
郭木枝說,「我們組這個班,不是要拚政治,而是要拚賺錢」,無論是老農民、青壯農民,全班共分9個組,在組長們帶領下,大家就這樣卯起來拚經濟,許多人在採收期都是天未亮起床,載上頭燈搶著採收絲瓜。
郭木枝說,在農會輔導下,3年前調整運銷策略,以絲瓜「好心情」品牌運往台北果菜拍賣市場等地;中埔鄉農會也以高於市場行情,收購產銷班的絲瓜露,將這項傳統養顏美容品開發出一系列大受好評的保養品,甚至有貿易商重新包裝進軍中國大陸。
農委會農糧署估計中埔絲瓜產品的年銷售產值約有5232萬。


【本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 地方報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6011125.shtml 】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典藏中埔~道路發展故事篇----《藤埔公路、深東公路》



現今多數的年青人,皆不清楚在地路名的由來。
偶然發現,經由數位典藏推廣之計畫,台灣電影分享其收錄之古董電影映象檔,得以再探前人開闢道路的辛勞過程。


以下為台灣電影文化公司於民國59間拍攝中埔鄉「藤埔公路」與「深東公路」通車典禮之紀錄影片,甚是難得…值得推薦。


##continue##
嘉義縣森林道路通車典禮   採訪攝影賴澄茂
兩條婉蜒在嘉義縣叢山峻嶺之中,長達30公里的森林道,經過披荊斬棘、流流汗血,巳經平坦的圍繞在山水之間了。這兩條產業道路,是藤埔和深東公路,沿途山勢雄偉、風景秀麗,將是人們所嚮往的遊山玩水的好去處。在通車的那天,各界來賓紛紛擁向中埔鄉,參加通車典禮。典禮由中埔鄉長黃仲魁主持,聯合國駐華代表胡…剪彩,儀式簡單隆重,為寧靜的山村帶來了風塵的熱鬧。
這兩條公路的完成,不僅可以吸引觀光的遊客,同時更具有提高了經濟價值。

當時聯合國四八○法案,授權世界糧食局援助落伍國家麵粉,協助開闢道路,上述兩條森林道路「藤埔公路」與「深東公路」於是因應而生,且就中埔鄉石弄、東興、中崙等地區之後續發展有著莫大之影響。

【藤寮公路】
係自藤寮過中崙牛舌坪到大埔路段之道路,現巳納入嘉135線鄉道公路系統。民國45年開始由村長帶領村民,依照縣政府規劃路線,依家戶分配住家附近路段,一戶大約20餘公尺長,一寸一寸挖掘建設,並換取少數工錢的方式,共同完成。據說,早前台三線道路初期規劃,原是預定將沿此道路經過藤寮再通往大埔,惟考量藤寮地區地質不佳,且有中崙地區民意代表極力爭取之下,遂而規劃改線。

【深東林道】
坊間耆老亦稱「麵粉路」,起因於當時農復會運用世糧援助的麵粉,撥予偏遠地區申請造路,道路工程路線由縣府設計,再由當地使用戶施工。起先農復會據各戶出工數,核撥麵粉;然因當時該地區居民並無食麵粉之習慣,而後由縣府變通將該當分配之麵粉販售後,改折現金支付工資。深東林道為自深坑至東興之林道,現巳納入縣道172線之公路系統。

典藏中埔~道路發展故事篇----《台三線,澐密戰道》








台三線為南北向貫穿中埔鄉之主要道路,兩端分別連接番路鄉與大埔鄉。循著台三線的開闢史,見證且紀錄了中埔鄉之序列發展以及豐富的人文生活軌跡。##continue##

話說從頭~


於清領及日本統治時期,當時中埔鄉轄內於中崙區段尚無完整車行道路。

據說,早期,居住於中崙村擔任鄉民代表的林清福先生,在完全以步行到鄉公所參加鄉民代表會的時代,決心不畏艱難,投入改善中崙的交通心願。於民國四十年代,美援四八○法案,協助台灣山區民眾開闢交通,以濟助麵粉為闢路經費,經過一番開天闢地的功夫,披荊斬棘的艱辛,澐水至大埔路線的中崙段路基,在林先生與地方人士通力合作之下,一步一腳印,完全以人工鋤頭挖掘,一寸一寸的奠立基礎。

而後,基於國防戰備考量,於58年起乃由國軍地兄開闢澐密戰道,亦利用現有路基,以機具重行拓寬、截彎取直、開鑿隧道;至此南北道路貫通,平坦順暢。

  • 澐密戰道路線中埔澐水--楠西密枝):嘉義縣中埔鄉澐水村澐水橋(與縣道172交叉路口)→中崙村→分水嶺(大埔、中埔鄉界)→番路鄉草山村永興→水井仔(回頭彎)→富山(番路、大埔鄉界)→大埔鄉和平村鳥埔→大埔橋(回頭彎)→大埔市區→茄苳村大茅埔→嘉義農場→風吹嶺(嘉義台南縣界,有往曾文水庫大壩叉路)→台南縣楠西鄉密枝村→楠西市區(與縣道174交叉路口)
圖一、台三線於大埔橋旁近期整修之涼亭,上方可見一紀念碑文。
圖二、紀念碑     碑文內容:(   澐密戰道工程紀念碑文澐密戰道工程,北起嘉義澐水南至台南密枝,全長六十四點九三三公里,計橋樑五十座隧道五處,土石方三百萬餘立方公尺,跨越馬頭山之分水嶺,延大埔溪谷山腹蜿蜒而行所經之處,崇山峻嶺,溪澗縱橫,地形險阻,由國軍部隊施工,公路局指導,自民國五十八年二月開工,迄六十二年六月完工,費時五載,艱苦卓絕,傷亡官兵卅餘人,耗資七千四百餘萬元,完成後,不唯有利於國防軍事,且對嘉義以南山地資源之開發,尤具經濟價值,更與曾文溪水庫配合,水陸兩利,相得益彰,貢獻至巨,用立此亭,以張軍功,並慰殉職官兵,而垂後世焉)






















台三線於1978年辦理省道整編後,納入澐密戰道,台3線成為北起台北,南迄屏東之縱貫公路。其後再由公路局辦理修築拓寬;自此,台三線正式成為山區南北運輸之主要交通動脈。

「台三線最初修闢的目的,正是為了促進內山偏遠鄉鎮的經濟。」前公路總局局長嚴啟昌,任內一手主導台三線拓寬案的他表示,早在民國七十四年,該案剛提出時,還曾因經建會質疑此路的拓寬不符合經濟效益,而慘遭攔阻;幸好在他以「只要交通建設得好,自然會帶動地方繁榮」為由,力排眾議下,一路以來不管是天然地形、或在人為擴建過程中率皆崎嶇的台三線,才得以過關斬將,終以原計畫進行。

然而就像嚴前局長所說,遠在拓寬案定案前,台三線不管是北、中、南等路段,雖地處偏遠,卻已有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現成道路。這些道路的形成,除了和所有道路的雛形一樣,常是基於地方物資與人員運輸的需求而產生的之外,與其他道路最為迴異的是,原來台三線早年的諸多路段,竟有不少是為了軍事用途而鋪設!

現今觀察,社會繁榮發展南二高開通之後,台三線中埔區段巳不再是擔負全省南北運輸之主要交通動線,似巳漸而轉型為區間道路功能,以及朝向生態、休聞與觀光 發展之道路。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