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嘉義客家會館 綠建築設計護生態

【客家電視台  2010/12/07  李新隆 嘉義中埔報導】 


今年8月中旬動工興建的,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經過4個多月的施工,目前已完成6成左右,工程相當順利,而為了讓客家會館,也能兼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整個園區,還採用建築基地保水工法,未來將成為中埔鄉綠建築的典範 。 ##continue##

工人抬著一支粗大的黑色塑膠管,往裡面一看整根管子都是洞,原來它是埋在土裡的滲水透氣管,有了它園區的地表水或雨水,就能滲透到地底下涵養水分。

工程負責人 陳忠和:「這是做水土保持,如果有水它就會慢慢消下去。」

中埔鄉公所主任祕書 許彰敏:「我們希望地面上的雨水,能夠滲流到管裡面,然後保留它的地下水層的水分,對於整個基地來講,用這個生態工法來做,對於基地是個好的做法。」

由嘉義中埔金蘭菸葉廠,所改建的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經過4個多月的施工,已逐漸看到園區設計的雛型,完工後可望成為阿里山公路旁,最具有文化特色的觀光景點。

中埔鄉長 李文錦:「到現在已完成6成的進度,預定在明年2月底就能完工。」

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 陳柏麟:「會館開館以後,我們就有展演的地方,還有我們可以傳承所有客家的文化,還有我們這邊,阿里山具有特色的文化,國家的觀光景點,希望藉由客家會館,來突顯出我們地方的文化資產。」

雖然看起來整個園區都重新整修,但鄉公所表示,菸葉廠有許多舊有的設計,還是會照原貌保留下來,這樣才不會失去原有的菸葉文化,如果一切順利,明年5月就能正式開館營運。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希望閱讀~張縣長為中山國小孩童說故事


 中山國小地處偏遠,但是推動「閱讀」與「寫作」成效斐然!98年開始加入天下雜誌發起的「希望閱讀」學校行列,「希望閱讀巡迴專車」16日開抵中山國小,張花冠實地了解「希望閱讀巡迴專車」運作情形,還為全校85位小朋友講故事,書名叫做「花婆婆」。##continue##




「小朋友好,你們喜不喜歡聽故事?縣長今天要跟大家講一個跟環保概念有關的故事好不好!」哇!外頭天氣冷颼颼,縣長竟然要說故事給我們聽耶!學童們樂翻了,個個引頸期盼,視聽室裡一雙雙雀躍、期待、可愛的眼神,令人感動。
頭戴小朋友精心為縣長製作的「花冠」,張花冠翻開「花婆婆」繪本,一頁一頁看圖說故事,生動的故事和趣味情節,小朋友聽得入神。

「花婆婆」故事是描述一個讓世界更美麗的故事,繪本中透過一個小女孩來講述這位花婆婆的生命故事。花婆婆從小愛聽爺爺說故事,她說長大後要跟爺爺一樣到處旅行,也要跟爺爺一樣住在海邊;爺爺則希望她長大以後,要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花婆婆長大後真的實現願望,她到處旅行,也一直沒有忘記答應爺爺的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後來花婆婆年老了,受傷了,就在海邊買了一間小房子住下來,她從滿地的石頭中開闢出一個花園,撒下種子。

第2年的春天,滿園花彩繽紛的魯冰花迎風搖曳,花婆婆腦海中忽然有了想法,於是買了魯冰花種子裝滿口袋,一面散步一面撒種子,只要她經過的地方,她就不停的撒種子。來年的春天,原野上,山坡上,鄉間小路上,整個小鎮到處開滿了美麗的魯冰花。花婆婆終於完成了答應爺爺的第三件事:讓世界變得更美麗!

張花冠跟小朋友說,這本書提到的環保觀念是「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把愛地球的心,化為行動,讓世界更美麗。「花婆婆」的故事也啟示大家,在現今這個功利取向的社會中,讓孩子們學習為他人服務原來是一件這麼美好的事,也讓小朋友學習如何在追求自我和造福他人之間取得平衡。

講完「花婆婆」故事後,張花冠在小朋友挑選的閱讀書本上簽名,為偏遠地區的小朋友撒下快樂閱讀的種子。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頂六國小84周年校慶暨新建校舍動土

第三棟教室廁所旁邊的壁畫,
是學校的美勞老師畫上去的,
配合新建校舍改建將被拆掉,
學校孩童攝影留下美麗紀念。

中埔鄉的頂六國小,於99年12月4日舉行84週年校慶活動暨新建校舍動土奠基典禮,地方人士及學校師生、家長懷著雀躍的心情參加,典禮在榮獲2010全國傳承盃舞獅舞龍獨輪車鼓藝錦標賽舞獅第二名的頂六國小舞獅隊表演中熱鬧揭幕。 

頂六國小第三棟校舍係屬分批興建且年代久遠,建物呈現「老背少」的安全隱憂問題,為提供學童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在前縣長陳明文立委及現任縣長張花冠的協助下,縣府爭取教育部專款補助3350萬元改建經費重建。 ##continue##


校長黎萬元也表示,走過八十載歲月的頂六國小,在前人用心經營下,奠定了優良的校風,相信在動土奠基工程啟動後,未來將興建新教室十二間,建構更能符合現代學子的求學環境。

希望透過這次校園硬體建設的改造,提供學生更優質、嶄新、高機能性的學習環境,提升教學品質,為地方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在各界的努力下,頂六國小將呈現耳目一新的校園意象,發展成為小而美、多元、精緻的學習環境。


學校孩童對於該處第三棟校舍將要拆除,眾皆表示不捨,卻又滿心期著待更新穎、多功能的新校舍。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發起2010再會了第三棟攝影比賽,經由學童攝影紀錄保存,那曾經伴隨他們歡樂、學習與成長的園地。
連結頂六國小電子相簿

頂六國小側邊舊有閒置之菸葉廠基地,現鄉公所巳向國有財產局撥用,辦理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整建工程中。未來台18線側邊舊有圍牆,配合客家文化會館工程施工低矮化後,且結合客家文化會館綠地與頂六國小校園景觀,預期頂六街區之景觀意象與環境將更為優美。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寧靜的蛻變-嘉義縣中埔鄉的成長與躍升

能力雜誌 /  2010/12/07
文/中國生產力中心/ 陳浩誼 張菀玲


過往與風華
日治時代嘉義由於木材業和製糖業很繁榮,曾吸引許多台北人至嘉義就業,1906年的一場地震侵襲,使得嘉義城垣全毀,日本當局乘機制定都市計畫,使得重建後的嘉義成為當時全亞洲最現代化的都市,工商業極為繁榮,更有著「全台第一華都」的稱謂。由於製材工業的需要,日本政府在嘉義大舉興建驛站及阿里山鐵道,嘉義成了一個繁華的林業城市,直到1960年代,阿里山林業資源耗竭,相關產業也隨之沒落。隨著林業的式微,阿里山山腳下的中埔鄉也從風華一時的舞台上退下,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continue##


平凡小鎮的翻身
相信對外縣市的人而言,中埔鄉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但在這個面積僅13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卻有著許多不平凡的光芒。1960年代的中埔,伴隨著當地林業與菸草業的沒落,成了一座人口嚴重流失的鄉村小鎮。農民溫四郎先生鑒於中埔鄉位居八掌溪畔,有著適合菇類生長的高溫多濕生態環境,遂至日本帶回菌種自行培育,自此帶動眾多鄉民投入菇類栽培。食用菇類因具有高經濟價值,而成為世界不少國家目前積極發展的對象,亦有「白色黃金」之稱。目前中埔鄉栽植菇類面積廣達50餘公頃,年產值高達2.3億元,菇類產量佔全國市場的50%以上,也培育出當地獨特的「菇類文化」。
優越的地理條件,使中埔鄉蛻變為嘉義地區重要蔬果及菇類產地,從早期作為國產葡萄柚及食用菇類的發源地,至今日中埔鄉成為台灣最大的菇類、黑木耳及山藥產地,亦擁有全國評鑑第一的絲瓜產銷班、木瓜產銷班與台灣獨一無二的「黃金板栗」產銷班。

20年的歲月與家鄉的山林
永榮牧場是座坐落於中埔鄉的乳品公司,其所生產的「老爹鮮奶」為台灣第一家採用低溫殺菌方式製造而成的鮮乳。這項鮮奶低溫殺菌技術曾於1986年登上國際期刊「乳業科學雜誌(Journal of Dairy Science)」,是全台第一家登上國際期刊的非政府公司。因為成功經營牧場鮮乳事業,使得場長曹榮旭先生的生活不虞匱乏,也讓他開始有時間,對於自己深愛的土地,做更長遠的思考。二十年前返鄉工作的曹先生,發現昔日成長的家園已面貌丕變,處處林立著檳榔樹,兒時景象已不復見,目睹此景的曹先生決心重新綠化這片大地。為了讓基地重生,曹場長先將自家8.3公頃的檳榔廢耕,再逐步收購附近檳榔園進行原生植物林復育,二十年來雖已投入近千萬元,但如今辛苦復育而成的生態園區已成為上百種自然生態的家園,不僅受到國內外媒體多次前來採訪,亦被教育部指定為全台中小學自然生態教育點。曹榮旭的付出也喚起了當地的社區意識,越來越多人表達同樣願意提供土地一起加入生態復育的意願,社區老老少少開始動了起來,只為替自己的家鄉營造更好的環境。

改變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敗國的日本經濟嚴重受創,故致力於城市的重建,當時政府把主要的資本集中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大都市上,因而導致巨大的城鄉差距。195060年代,日本經濟高度成長,但農村卻因缺乏工作機會,造成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而呈現人口高齡化,生產力低落,甚至面臨社區瓦解的危機。1960年,美日簽訂安保條約,日本大學生擔心軍國主義再起,因而發起學生運動。學運沈寂之後,返鄉的學生們將這股熱情轉化為深耕故鄉的運動,希望藉此來改變故鄉現況。自此,以活化地域、重振農漁山村為目標的地方振興運動,便在各町村自發性地展開。
為了振興農村活力,日本陸續推動4次全國性的農村綜合性建設計畫,期望有效縮短城鄉差距。但是前3次由政府主導的政策,成效深受限制。最近10年改由地方自治單位與居民自發性主導後,激起了居民的參與及熱情,意外獲得良好成效。借重日本經驗,嘉義縣中埔鄉決定以整合鄉內地方資源、帶動當地休閒旅遊等產業與經濟發展為目標,推動結合當地特色的地方振興運動。中埔鄉體認到日本地方振興運動其出發點是經濟:不只是要找到足以讓地方自傲的特產,也希望這些特產能為居民帶來財富。為此,中埔鄉公所及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地方產業發展計畫的21家當地業者,決定以打造「阿里山下的有機樂活村」為願景,以當地特產的菇類、山藥等健康蔬食為主軸,在嘉義縣政府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地方產業發展基金」的補助下,展開「中埔鄉養生蔬食特色產業發展計畫」。
計畫於今(99)年5月底正式啟動,並在中國生產力中心的輔導與協助下,中埔鄉積極展開各種活動。除前往台灣最成功的地方振興範例「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吸取當地善用農村資源打造生態社區的成功經驗,更於9月中邀請由日本News week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創業家100人」的橫石知二先生,親臨中埔鄉與當地住民交流。橫石先生曾輔導四國上勝町農民,利用當地的農業特色與環境,創造出年收益高達2.6億日圓的地方特色產業,而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農村再生範例。橫石先生表示:「上勝町的成功歸功於當地居民找到了屬於自己表現的舞台。但不僅是人需要舞台,商品亦是如此。營造商品的舞台,才能提升商品的附加價值,使商品得到應有的價格。」對中埔鄉而言,這是第一次有海外學者蒞臨當地,原本以21家計畫業者為對象的交流研討會,在活動當天卻湧進了上百人前來聆聽與會,看到此景的橫石先生興奮表示:「中埔鄉的未來足以令人期待。」
為推廣計畫主軸的養生蔬食,中埔鄉也邀請到曾擔任國宴主廚及僑委會海外巡迴廚藝指導教師的高雄餐旅大學陳正忠教授,親臨中埔鄉指導當地業者及家政班運用中埔鄉的在地食材開創出中埔鄉的特色與創意料理。陳正忠老師也期勉中埔鄉:「傳統不變、創意無限」,只要用心在菜單的設計,地方美食也可以成為國宴料理。

阿基師巧手獻功夫、創意料理PK
為期三年的中埔鄉養生蔬食特色產業發展計畫,今年的重頭戲莫過於1114於嘉義吳鳳廟前廣場舉行的全國創意料理競賽。競賽是以中埔鄉當地特產「黑木耳、杏鮑菇、秀珍菇、絲瓜、芋頭、木瓜、牛奶、黃金板栗以及紅龍山藥」為主題,邀請來自全國各地通過初賽評選的社會組、學生組共10組隊伍,在總統御廚阿基師、國宴主廚陳正忠老師、2010盧森堡世界盃國際廚藝競賽超級金牌得主弘光科技大學吳松濂老師及擁有中華民國中餐烹調監評委員資格的嘉義家職陳美惠老師等名廚的注視下,展開創意料理競技,角逐總金額高達9萬元的競賽獎金。

為了迎接這場中埔鄉有史以來規格最為盛大的活動,全鄉上上下下,由鄉公所、農會至各村社區發展協會,可說集體總動員。一生在當地默默奉獻的仙菇休閒教育農場場長溫四郎先生不禁感慨:「好久沒見到中埔鄉出現這樣的盛況了。」為增加與蒞臨遊客的互動,競賽開放40名現場觀眾組成觀眾評審團,與多位名廚共同參與評分作業。
競賽結果由中埔鄉出身的總鋪師李信寬先生憑藉從小對鄉土食材的認知,拿下社會組冠軍,花蓮縣台灣觀光學院楊錦騰老師、台中市陳春斌先生拿下社會組第23名。學生組則由台中縣弘光科大學、台北縣穀保家商、台南縣真理大學,依序拿下前3名。或許與其他全國性的料理競賽相比,規模仍有差距,但看到學生組參賽選手們聽到獲獎時,緊緊相互擁抱並掉下激動的眼淚,現場上千名觀眾不約而同的為選手響起熱烈的喝采與掌聲。即便沒拿到第一名,但對真理大學的參賽選手而言,他們努力的結果所爭取到的卻是學校有史以來對外比賽獲得的第一座獎盃。

結語
鄉下有鄉下的優點,農業也能賺錢,中埔鄉的年輕世代有部分已開始改變觀念,願意留在家鄉為這片故鄉付出,期待透過他們的努力將中埔鄉打造成一座讓人覺得「生活在這裡真是太好了」的鄉鎮。中埔鄉的地方發展運動才剛剛起步,中國生產力中心期待持續透過「看的到」、「吃的到」、「感受的到」之方式,對外呈現中埔鄉的豐富多元的特色與資源,藉以吸引更多的遊客注目,帶動親臨中埔鄉旅遊的風潮。
 【本文轉載自能力雜誌2010年12月號 】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中埔絲瓜班 好心情創佳績

【2010/12/3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中埔報導】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譽為「天下第一班」的中埔鄉絲瓜產銷班,年營業額3年來增6倍,暴增到近3000萬元,即使入會費高達2萬,許多返鄉務農的青壯年仍爭相加入。##continue##71歲產銷班長郭木枝說,「我們不拚政治,拚賺錢」,大家目標一致團結合作。
絲瓜是很普遍的蔬菜,一條約十幾元,中埔鄉絲瓜產銷班卻創造出近數千萬元的年營業額,還吸引許多青壯村民返鄉投入栽種。
中埔絲瓜班目前班員84人,號稱是全國最大的產銷班,由於想加入的農民太多,該班要求新班員入會費2萬元,郭木枝說,「這麼高的年費是要新成員有決心來參與。」
郭木枝說,「我們組這個班,不是要拚政治,而是要拚賺錢」,無論是老農民、青壯農民,全班共分9個組,在組長們帶領下,大家就這樣卯起來拚經濟,許多人在採收期都是天未亮起床,載上頭燈搶著採收絲瓜。
郭木枝說,在農會輔導下,3年前調整運銷策略,以絲瓜「好心情」品牌運往台北果菜拍賣市場等地;中埔鄉農會也以高於市場行情,收購產銷班的絲瓜露,將這項傳統養顏美容品開發出一系列大受好評的保養品,甚至有貿易商重新包裝進軍中國大陸。
農委會農糧署估計中埔絲瓜產品的年銷售產值約有5232萬。


【本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 地方報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6011125.shtml 】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典藏中埔~道路發展故事篇----《藤埔公路、深東公路》



現今多數的年青人,皆不清楚在地路名的由來。
偶然發現,經由數位典藏推廣之計畫,台灣電影分享其收錄之古董電影映象檔,得以再探前人開闢道路的辛勞過程。


以下為台灣電影文化公司於民國59間拍攝中埔鄉「藤埔公路」與「深東公路」通車典禮之紀錄影片,甚是難得…值得推薦。


##continue##
嘉義縣森林道路通車典禮   採訪攝影賴澄茂
兩條婉蜒在嘉義縣叢山峻嶺之中,長達30公里的森林道,經過披荊斬棘、流流汗血,巳經平坦的圍繞在山水之間了。這兩條產業道路,是藤埔和深東公路,沿途山勢雄偉、風景秀麗,將是人們所嚮往的遊山玩水的好去處。在通車的那天,各界來賓紛紛擁向中埔鄉,參加通車典禮。典禮由中埔鄉長黃仲魁主持,聯合國駐華代表胡…剪彩,儀式簡單隆重,為寧靜的山村帶來了風塵的熱鬧。
這兩條公路的完成,不僅可以吸引觀光的遊客,同時更具有提高了經濟價值。

當時聯合國四八○法案,授權世界糧食局援助落伍國家麵粉,協助開闢道路,上述兩條森林道路「藤埔公路」與「深東公路」於是因應而生,且就中埔鄉石弄、東興、中崙等地區之後續發展有著莫大之影響。

【藤寮公路】
係自藤寮過中崙牛舌坪到大埔路段之道路,現巳納入嘉135線鄉道公路系統。民國45年開始由村長帶領村民,依照縣政府規劃路線,依家戶分配住家附近路段,一戶大約20餘公尺長,一寸一寸挖掘建設,並換取少數工錢的方式,共同完成。據說,早前台三線道路初期規劃,原是預定將沿此道路經過藤寮再通往大埔,惟考量藤寮地區地質不佳,且有中崙地區民意代表極力爭取之下,遂而規劃改線。

【深東林道】
坊間耆老亦稱「麵粉路」,起因於當時農復會運用世糧援助的麵粉,撥予偏遠地區申請造路,道路工程路線由縣府設計,再由當地使用戶施工。起先農復會據各戶出工數,核撥麵粉;然因當時該地區居民並無食麵粉之習慣,而後由縣府變通將該當分配之麵粉販售後,改折現金支付工資。深東林道為自深坑至東興之林道,現巳納入縣道172線之公路系統。

典藏中埔~道路發展故事篇----《台三線,澐密戰道》








台三線為南北向貫穿中埔鄉之主要道路,兩端分別連接番路鄉與大埔鄉。循著台三線的開闢史,見證且紀錄了中埔鄉之序列發展以及豐富的人文生活軌跡。##continue##

話說從頭~


於清領及日本統治時期,當時中埔鄉轄內於中崙區段尚無完整車行道路。

據說,早期,居住於中崙村擔任鄉民代表的林清福先生,在完全以步行到鄉公所參加鄉民代表會的時代,決心不畏艱難,投入改善中崙的交通心願。於民國四十年代,美援四八○法案,協助台灣山區民眾開闢交通,以濟助麵粉為闢路經費,經過一番開天闢地的功夫,披荊斬棘的艱辛,澐水至大埔路線的中崙段路基,在林先生與地方人士通力合作之下,一步一腳印,完全以人工鋤頭挖掘,一寸一寸的奠立基礎。

而後,基於國防戰備考量,於58年起乃由國軍地兄開闢澐密戰道,亦利用現有路基,以機具重行拓寬、截彎取直、開鑿隧道;至此南北道路貫通,平坦順暢。

  • 澐密戰道路線中埔澐水--楠西密枝):嘉義縣中埔鄉澐水村澐水橋(與縣道172交叉路口)→中崙村→分水嶺(大埔、中埔鄉界)→番路鄉草山村永興→水井仔(回頭彎)→富山(番路、大埔鄉界)→大埔鄉和平村鳥埔→大埔橋(回頭彎)→大埔市區→茄苳村大茅埔→嘉義農場→風吹嶺(嘉義台南縣界,有往曾文水庫大壩叉路)→台南縣楠西鄉密枝村→楠西市區(與縣道174交叉路口)
圖一、台三線於大埔橋旁近期整修之涼亭,上方可見一紀念碑文。
圖二、紀念碑     碑文內容:(   澐密戰道工程紀念碑文澐密戰道工程,北起嘉義澐水南至台南密枝,全長六十四點九三三公里,計橋樑五十座隧道五處,土石方三百萬餘立方公尺,跨越馬頭山之分水嶺,延大埔溪谷山腹蜿蜒而行所經之處,崇山峻嶺,溪澗縱橫,地形險阻,由國軍部隊施工,公路局指導,自民國五十八年二月開工,迄六十二年六月完工,費時五載,艱苦卓絕,傷亡官兵卅餘人,耗資七千四百餘萬元,完成後,不唯有利於國防軍事,且對嘉義以南山地資源之開發,尤具經濟價值,更與曾文溪水庫配合,水陸兩利,相得益彰,貢獻至巨,用立此亭,以張軍功,並慰殉職官兵,而垂後世焉)






















台三線於1978年辦理省道整編後,納入澐密戰道,台3線成為北起台北,南迄屏東之縱貫公路。其後再由公路局辦理修築拓寬;自此,台三線正式成為山區南北運輸之主要交通動脈。

「台三線最初修闢的目的,正是為了促進內山偏遠鄉鎮的經濟。」前公路總局局長嚴啟昌,任內一手主導台三線拓寬案的他表示,早在民國七十四年,該案剛提出時,還曾因經建會質疑此路的拓寬不符合經濟效益,而慘遭攔阻;幸好在他以「只要交通建設得好,自然會帶動地方繁榮」為由,力排眾議下,一路以來不管是天然地形、或在人為擴建過程中率皆崎嶇的台三線,才得以過關斬將,終以原計畫進行。

然而就像嚴前局長所說,遠在拓寬案定案前,台三線不管是北、中、南等路段,雖地處偏遠,卻已有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現成道路。這些道路的形成,除了和所有道路的雛形一樣,常是基於地方物資與人員運輸的需求而產生的之外,與其他道路最為迴異的是,原來台三線早年的諸多路段,竟有不少是為了軍事用途而鋪設!

現今觀察,社會繁榮發展南二高開通之後,台三線中埔區段巳不再是擔負全省南北運輸之主要交通動線,似巳漸而轉型為區間道路功能,以及朝向生態、休聞與觀光 發展之道路。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中埔農村之旅 摘木耳製泡菜

2010/11/28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中埔報導】


中埔農會休閒體驗活動帶民眾到木瓜園,參觀奇特的「剖頭」栽種法,木瓜橫著長,更好吃且防強風。
記者謝恩得/攝影
中埔鄉農會超值農村之旅,昨吸引許多遊客,原本預定兩輛遊覽車增到5輛,還有旅行團揪團到農場摘木耳、自製木瓜絲泡菜,體驗中埔鄉特色農業。##continue##
中埔鄉農會在和美辦事處舉辦休閒農業促銷活動,除宣傳紅龍山藥,還有原價每人600、特價300元的超值農村之旅,到社口村菇寮參觀,轉綠盈牧場、龍門村木瓜產銷班果園,再享用風味美食。
農民栽種的木瓜像被用力踩扁,木瓜樹橫著往上長,俗稱「剖頭」木瓜栽種法,產銷班長張志豐說,這樣木瓜樹的水分傳送變慢,果實更好吃,橫著生長的木瓜樹也比較能抵擋颱風吹襲。
超值農村之旅報名5輛遊覽車,採木耳帶回家,還能自製1罐青木瓜絲泡菜,另外,還有趣味遊戲,便宜的絲瓜絡、草編等親子活動;特色攤位有少見的玉文芒果乾、7年級女生陳詩伶在偏遠山村自製的鳳梨酥、牛角麵包等新鮮的烘焙點心。
會場還有「甜龍筍」,產銷班長張明哲說,甜龍筍原產中國西雙版納1500公尺高山,引進台灣馴化後可在低海拔栽種,農民克服困難,控制在國內冬季缺乏時上市,產地價每公斤65到90元,生鮮食用不輸綠竹筍,甜度高,烹煮5分鐘即可食用。
 
【本文轉載引用自 聯合新聞網/地方新聞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6001679.shtml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振興地方產業人士」橫石知二專家訪視與經驗交流


中埔鄉公所於2010年9月,邀請2007年獲得日本Japan News week評為「改變世界的創業家100人」之日本知名「振興地方產業人士」橫石知二專家前來訪視,針對中埔鄉地方產業發展願景進行交流。##continue##由中埔鄉公所主辦的「地方產業發展願景研討會主題包括日本上勝町創意產業經營模式分享以及永續經營家園-上勝町的再生模式。橫石知二先生長期輔導上勝町老年農民,利用當地的農業特色與環境,創出「妻物」產業,也就是日本料理擺盤的葉類裝飾物,如今每年可為當地創造2.6億日圓收益,可謂結合高齡福祉和農村資源之成功事業範例。

此場會議座無虛席,由翻譯一句一句翻譯橫石知二先生的心歷路程,讓我們瞭解要帶動一個成功的社區非一蹴可及,而是需要時間與耐心溝通和協調的。


整場會議進行到當天下午4:30分,會後鄉長致贈紀念品並與橫石知二先生合影留念。

孩子需要『獨立』『主動』『自信』



中埔鄉立托兒所於今日上午,邀請資深幼教講師柯曼玲教授到校演講,與學童家長座談,針對孩子成長過程所帶來親職的關係,如何增進孩子的學習及教育環境的認知,以孩子需要獨立、主動、自信為ˋ主題,吸引學童的家長前來聆聽。



社會趨勢少子化時代,父母親扮演的角色,是否能幫助自己小孩,以及小孩的需求,身為父母的是否一應俱全的滿足小孩。再者小孩都是父母親心中的一塊寶,往往忽略在親職中所扮演的角色,成為影響小孩最大的因素之一。柯曼玲教授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工作20多年來,不斷的發現時代與家庭及小孩生活都有層級的差別,柯曼玲教授指出:很多家長都認為小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卻嚴重忽略了教育過程後的終點,柯教授說:孩子需要獨立、主動、自信,而很多當父母親的卻成為當今孩子的奴隸,所以今日這場親職教育講座,協助爸媽別做『直升機父母』。



柯曼玲教授與學童家長的親職教育座談,非常生動活潑,淺出深入口語化的演講,詼諧的舉例,讓在坐的父母能有仔細聆聽的興趣,更從父母親對小孩過度的溺愛可能產生的總總因素,做了最佳的分析,教導孩子的父母親要從主動轉為被動,才知道孩子的需求。善用機會教育,



讓孩子懂得對與錯。教導孩子尋求資源,讓孩子懂得環境對自己的重要性。尊重個人意願,讓小孩能有自願尋求表達的意願。分散生活重心,別讓小小的年紀承擔學業及各項學習壓力。
斟酌進場時機,繳導學童父母掌握如何與小孩溝通。



中埔鄉立托兒所所長張榮珠表示:舉辦親職教育最大的受益是學童的父母親,目前社會趨勢少子化的時代,每個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而在公立托兒所卻是招生最困難的幼教學園,所以我們要讓家長知道公立托兒所辦學是全面性的,我們中埔鄉立公托在家長、老師、學童間的互動,讓小孩有啟發學習的環境,達到家長付託的重任。就是中埔鄉立托兒所辦學方針。

嘉義縣中埔鄉公所舉辦竹藝研習課程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推動林業產銷輔導,聘請竹編名師積極下鄉教導竹器、竹編等製作,11月23日下午3點於中埔鄉文化館開課,吸引50多名鄉民參與,學員人數超過預估名額。中埔鄉公所為了讓新生代了解竹材工藝之美,透過雕塑竹製品提昇竹產品價值,並傳承、培養新生代參與社區經典活動,積極向嘉義縣政府爭取辦理本次竹藝研習課程。
##continue##

縣府農業處綠保科科長鄭永華指出:在早年台灣農村竹子是一般家庭中器皿及器具是日常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用品,小至玩具類的竹槍、竹箭、竹蜻蜓,家庭用具如:碗、筷、桌、椅、眠床,大至我們居住的房子,無一不是竹的應用,可以說,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會充分利用到竹材。所以縣府推動這項竹藝研習,將竹製品的特色重新還原竹製品的利用價值,讓大家有機會學習竹子的手工藝。特別聘請有數十年經驗的著名竹編藝術專家劉明智老師及許乙通老師,另外兩名助理楊明鐘、吳文杰都對竹器製作相當有經驗,這次的課程自99年11月23日起,在中埔鄉嘉檳文化館辦理竹藝研習,每星期二、五兩天教導日,以10個學習日30個小時,課程分為竹編班、竹器具班二種;竹編班課程有竹馬、竹蓮花、竹鳥、竹搖籃、蚱蜢製作;竹器具班課程有竹椅、子母椅、竹枕頭、三節竹床製作。
中埔鄉公所主任秘書許彰敏表示:中埔鄉位處山區,早年竹林密布,麻竹、刺竹、桂竹、長枝竹為大宗,竹材交易盛極一時,惟隨著經濟的發展,竹林已砍伐殆盡,不復當年榮景,而當今竹器備受矚目,縣政府此番美意,我們應當用心盡全力的學習,兩位老師的竹子製品功夫一流,希望在結束後每位學員都有自己的成果,預計將課程完畢後辦理教學成果展。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蔬食創意賽 中埔健康煮 食在好幸福


【新唐人亞太台2010年11月15日訊】為倡導蔬食,嘉義縣中埔鄉舉辦蔬食創意料理大賽,超人氣的阿基師親自以紅龍山藥烹煮示範。獨家的食譜,要讓大家吃出健康、吃出幸福。
##continue## 
 嘉義縣中埔鄉運用當地特產食材:紅龍山藥、黑木耳、杏鮑菇、黃金板栗…等等為主題,邀請台灣各地廚師選手,參加蔬食創意料理大賽。

國宴御廚 阿基師:「我們全民都有這一個共識,來響應蔬食運動,你多吃蔬食的話,可以改進我們人體血液的酸鹼平衡,也可以維持整個地球村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嘉義縣長 張花冠:「今天中埔公所跟農會,很用心辦這個中式料理的創意比賽。現代人最重視的是,吃的好、吃的健康、又不肥胖。」

參加蔬食比賽的選手,在70分鐘內就煮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讓人看的垂涎欲滴。

試吃民眾 賴小姐:「他們都很有創意擺得很漂亮,很不錯、很養生。」

試吃民眾:「不錯,滿好吃的,但是有點淡,可能我吃的比較濃。」

國宴御廚阿基師用心推廣蔬食運動,最後還不忘跟全世界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們打聲招呼。

國宴御廚 阿基師:「所有全世界地球村的民眾,看到我們今天新唐人電視的播出以後,大家都來共襄盛舉。」


     新唐人電視台 http://www.ntdtv.com 【新唐人亞太電視 羅金星 葉裕明 台灣嘉義報導】

中埔鄉長李文錦施政報告


推動鄉政建設繁榮地方,中埔鄉長李文錦延續前李鄉長的施政理念,創造中埔鄉的發展11月3日定期大會,於代表會19屆第1次大會中報告施政,將未來所要推動的方案及建設,尋求代表會支持做了施政報告。##continue##
中埔鄉長李文錦自就任8個月來,無時無刻展望城鄉發展,打造中埔鄉的繁榮,期盼中埔鄉成為休閒觀光旅遊陣地,11月3日上午率鄉公所一級主管,列席第19屆第一次大會中報告相關推動進度與成果。
中埔鄉長李文錦在施政報告時表示:現階段施政建設成果與未來施政重點兩大方針,在現階段施政建設成果分為五大類,1.農地空間資源規劃。2.爭取生活圈建設計劃。3.辦理中埔鄉景觀綱要計畫。4.閒置空間改善再利用成果。5.柚子仔環保多元葬法及興建納骨塔推動。



在未來施政重點分為四大方向。1.陽光新中埔建設大進步。2.拼觀光經濟、中埔大繁榮。3.行銷推廣農業、增添社會福利。4.深入文化面、教育在紮根。鄉長李文錦報告中期盼各項推動方案,希望鄉民代表會各代表能鼎力支持,來完成各項建設計畫,使未來的中埔鄉更加繁榮。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嘉義中埔鄉農會香蕉產地價格供銷

張縣長出席展售活動
好香的香蕉蛋榚

中埔鄉是全縣香蕉最大產地,鄉農會舉辦香蕉推廣活動,邀請營養師分析香蕉營養價值,國宴名師劉邦傳以香蕉為食材,精心料理涼伴、蕉糖、香蕉蛋糕、香蕉精力湯和巧克力芝麻蕉等多道佳餚。

##continue##


訂購電話(05)2532201轉806、807中埔農會供銷部張麗娟。


【聯合新聞   謝恩德報導】
http://disqus.com/forums/wittysparks/video_wittysparks_106967/trackback/



嘉義築田 有機農場

在農藥與化學肥料世界打轉十多年的黃上嘉,有感於化學物質殘留對自己、農民、大眾及環境的危害極大,乃於民國九十四年放棄原本百萬年薪的事業,完全投入有機生產行列,「築田有機農場」因而誕生,並獲得「中亞企業社」羅博新先生全力支持,共組「中亞築田農務管理事業」。
堅持,高優質的有機質栽培,從育苗開始到採收絕不施用化學農藥與化學肥料,堅持生產「生機完熟」有機安全蔬果。



##continue##
【 稻江運物系行銷作業  micbow2797報導】

Powered By: VideoBuzz



        有機農場資訊:(資料來源:有機農場整合資訊系統http://organic.niu.edu.tw/farm/)
驗證機構
暐凱國際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驗證別
轉型期
CAS有機編號
(尚無登錄)                         
農場負責人
黃上嘉
作物類別
蔬菜
驗證總面積
0.6(公頃)
主要作物
A, 九層塔, 大心芥菜, 小松菜, 小芥菜, 山藥, 午寶菜, 日本雪菜, 木瓜, 水菜, 牛蒡, 包心白菜, 包心芥菜, 半結球萵苣, 玉米, 甘藍, 白菜, 竹筍, 芋頭, 油菜, 芹菜, 花胡瓜, 花椰菜, 芥藍, 青江菜, 青花菜, 青蒜, 南瓜, 紅龍果, 胡蘿蔔, 苦瓜, 茄子, 韭菜, 香蕉, 格藍芽, 茼蒿, 豇豆, 敏豆, 甜椒, 莧菜, 番石榴, 番茄, 結球萵苣, 紫蘇, 絲瓜, 菠菜, 菾菜, 葉菜甘藷, 葉蘿蔔, 萵苣, 辣椒, 鳳梨, 廣島菜, , 薄荷, , 蕹菜, 蘿蔔
農場位址 ▼

千蕉百媚好心情打造香蕉新王國

嘉義縣中埔鄉的黃金香蕉,香又Q,品質優良。農會積極開發市場銷路,讓蕉農辛苦栽植,有良好收益。我們來自台灣嘉義的報導。 香蕉是亞熱帶重要水果,中埔地區年產蕉量16800公噸,產值約2.1億元,蕉業發展潛能在雲嘉南堪稱第一大。2010年10月10日上午在中埔農會開記者會,發表最新行銷策略。

##continue##
 中埔農會總幹事李碧云: 「我們國宴主廚劉邦傳大師現在用香蕉做食材,提供營養健康的料理,給社會大眾享用,希望說能多元化把香蕉推銷到我們整個這麼廣大的消費大眾。」 經過創意的構思,將香蕉和各種食材結合,變成香蕉蛋糕、香蕉精力湯、巧克力香蕉、香蕉果凍、香蕉糕....等各種美味,讓與會民眾大飽口福。 嘉義縣長張花冠: 「希望把我們香蕉除了生吃以外,還能做料理西點點心,能夠推廣它的使用。」 對於推廣香蕉的銷路,蕉農提出他們的心聲。 蕉農曾先生: 「有些產農對外銷外觀的品質管理方面,須要政府方面盡量對我們輔導加強一下。」 結合品質管理與創意構思,要為優質的香蕉打開市場。



Powered By: VideoBuzz
【 新唐人亞太電視張月英蘇武雄台灣嘉義報導】
http://disqus.com/forums/wittysparks/video_wittysparks_545709/trackback/

嘉義縣中埔鄉百年蓮霧夫妻樹傳奇故事

嘉義縣中埔鄉山區東興村兩棵百年以上蓮霧樹,枝幹茂密,歷經無數風災水災,屹立不搖,相傳風水寶地,庇蔭地主林家子孫綿延,夫妻和睦,事業有成,人丁旺盛,林家五兄弟結婚共生13名兒子。
##continue##
這是深山老蓮霧夫妻樹傳奇故事!

Powered By: VideoBuzz



【聯合報記者 魯永明 報導】
http://disqus.com/forums/wittysparks/video_wittysparks_555792/trackback/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天和全方位農場把健康宅配到你家


「天和綠色農場」於2008年6月15日在嘉義中埔開幕,這是台灣第一家擁有國際認證的農漁畜牧全方位農場。繼澎湖的世界級箱網養殖海上農場之後,天和生物再次實現創舉,建構了完整的農漁畜牧農場。 
##continue##
天和綠色農場利用澎湖養殖的高價魚,製成高品質肥料與飼料,投入豬雞鵝的生產,農場畜養的海藻雞和海藻鵝,採圈地自然放養,運動量和日照充足,有機農場多了動物的走動,顯得生氣蓬勃。
天和綠色農場目前有種子培養區、溫室栽種區、生態池、蚯蚓糞肥堆肥區,利用生物防治法避開蔬果的天敵,再加上自行研發的生技配方肥料,培育出的蔬果長得特別肥美,目前可供應上市的蔬果有西瓜、木瓜、扁蒲、絲瓜、茄子、南瓜等。
彰化的飼料廠、澎湖的箱網養殖場、台中外埔的海藻豬飼養場、嘉義梅山的海藻雞場、阿里山原住民有機蔬菜農場,以及新開幕的嘉義中埔農場和生物檢驗室,現在都可以透過網路或電話輕鬆購足。
【本文資料引用自 神農部落 http://blog.yam.com/fm995/article/15632637


天和鮮物.海島食堂

中埔拜「棗」年 農特產品展售會

每年1、2月,是棗子生產的旺季,中埔鄉公所和農會,為了推銷鄉內自有品牌「中信蜜棗」,2010年1月30日共同於遠東百貨公司一樓前廣場舉辦中埔鄉農特產品展售「拜『棗』年」活動,現場有蜜棗免費品嚐、紅龍山藥、咖啡、黑木耳養生湯等農產品展售,吸引大批民眾駐足品嚐。
##continue##



Powered By: VideoBuzz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小心,頭上有冬瓜!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 報導】
大冬瓜吊滿棚架,農場老闆寫著「小心,注意頭上冬瓜!」讓遊客會心一笑。
記者謝恩得/攝影
「小心,頭上有冬瓜!」在嘉義縣中埔鄉坡尼塔農場這個招牌,總是讓遊客一愣!「冬瓜不是長在地上嗎?」農場這棵冬瓜的藤蔓,從住家爬上農場的綠籬棚架,開花結果後就吊了許多冬瓜在棚架上。##continue##
一般冬瓜都長地上,波尼塔香草農場的冬瓜卻長在棚架上。老闆許鐘嶽說,原在家中栽種台灣本土種的冬瓜,冬瓜的藤蔓隨著柱子往上爬,爬到隔鄰的農場棚架上,枝葉在棚架散開,延展出80平方公尺的綠蔭。
日前冬瓜開花結果,果實有的擱在棚子上,有的懸垂下來,像絲瓜一樣1顆顆吊在棚架下,共收成60多條冬瓜。許鐘嶽看了也很驚奇,完全顛覆傳統印象:原來冬瓜不一定長在地上。
波尼塔農場的冬瓜吊掛在棚架上,外觀顯出均勻漂亮的綠色;一般長在地上的冬瓜,貼近地面部位沒有日照,就會出現白色。
這些冬瓜都沒有噴農藥,特別好吃,也沒受到瓜實蠅侵襲。許鐘嶽說,可能冬瓜旁生長著澳洲茶樹,散發的特殊氣味讓瓜實蠅無法接近。

【本文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地方新聞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5959528.shtml#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研究生踏查 汗路古道見天

2009年10月11日 peopo公視新聞報導:
●嘉義社大主任陳柏濡勘查位於嘉義縣中埔鄉東興村遺失的「汗路古道」

在嘉義縣中埔鄉東興村,留存著山區部落對外聯絡的汗路古道,近年來很多汗路古道有部份因產業道路的興建,漸漸淹沒在雜草中,但能找回遺失的汗路思維,對當地居民來說,具有相當歷史和人文意義。
##continue##
在過去,山區部落對外聯絡的主要道路或捷徑,叫作「汗路古道」。汗路建置的主要目的,就是部落居民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交通建設。不過在山地產業道路興建後,很多汗路古道有部份已經淹沒在雜草中。

在嘉義縣中埔鄉東興村,其中東興派出所前的這一段專屬的石階,不但講求工法也具可觀性,在汗路古道中,都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巧手。

目前知道汗路的民眾已經不多,新一代更是茫然不知,找回遺失的汗路思維,對東興村民來說具有相當歷史和人文意義。



本文轉載自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4137公民記者 嘉義市社區大學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990916素人畫家的堅持羅錦瑞彩墨展現生命光輝


Powered By: VideoBuzz
生於1927年的羅錦瑞,早期務農,並於中埔國中營養午餐廚房擔任總管工作,75歲退休後才到中埔鄉老人會館參加由李國聰老師指導的嘉義縣長青學苑中埔國畫班,學習水墨畫課程,歷時八個年頭;這段時間他堅持不浪費生命時光,每天只有繪畫、繪畫再繪畫,他自己尋找題材、自己構圖、打草稿、上墨、上彩;畫幅雖不大卻每件作品都用心經營、一絲不茍的去完成。


【kcl137  報導】
http://disqus.com/forums/wittysparks/990916_video_wittysparks_35/trackback/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嘉義旅北同鄉會返鄉回饋 助學金及認養路燈受好評

>
旅北同鄉會會長簡宗德代表捐贈路燈認養經費予鄉公所



嘉義縣中埔鄉旅北同鄉會及天恩慈善會代表,2010年8月22日返鄉,捐助認養鄉內路燈,共約210餘盞,金額超過126,000元,且當日下午,在中埔國小禮堂頒發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共130位學生受惠,助學金共30萬元,中埔鄉長李文錦對該善團體們的善行,表達萬分的謝意,同時呼籲熱心民眾,可向中埔鄉公所洽詢申請路燈認養事宜。 

##continue##
中埔鄉旅北同鄉會會長簡宗德與天恩慈善會理事長魏思榕皆共同表示,帶領中埔旅北鄉親返鄉,而這群離鄉北上發展的鄉親,在事業有成之際,懷著飲水思源感恩心,每年均返鄉回饋故鄉,認養鄉內路燈百盞,率先拋磚引玉,引起鄉民熱烈的廽響,同時頒發助學金給鄉內生活困苦的學生,期望他們在就學路上,能夠奮發向上。 

中埔鄉長李文錦表示,非常感謝中埔鄉旅北同鄉會及天恩慈善會每年的善舉,對全鄉130餘位生活困苦在學學生給予及時幫助,解決他們無法註冊的窘境,同時對全鄉轄內路燈約近7千盞,於財政窘困的情況下,公所除每年310餘萬元支應基本電費外,有關維護經費經年不足。因此鄉公所推動路燈認捐活動,希望結合民間組織力量,擴大運用社會資源以助益公用路燈管理維護,讓民眾做公益的同時也是做功德,足媲美寺廟點「光明燈」,並籲請各界能本著點光明燈的心境,踴躍認養本鄉路燈,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也特別感謝中埔鄉旅北的鄉親和鄉內企業界的朋友及善心的鄉親人士共襄盛舉,讓中埔鄉的鄉民免於行走在暗淡無光的路上。 

鄉公所辦理公用路燈認捐期間以一年為一期,依每盞、每一路段或每一區域為之,由認捐者指定或不予指定,認捐費用計算以日光燈具類每盞 600元、水銀燈或鈉氣燈具類每盞 1000元(凡認養路燈繳費可併入所得稅申報扣除),民眾認捐之費用納入專戶「專款專用」,並由鄉公所製作認捐標示牌置於燈桿上,以表彰認捐者熱心公益的精神。


【NOWnews記者郭政隆/嘉縣報導】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嘉縣客文館動土 肩負傳承使命

【客家電視台ch17    李新隆 嘉義中埔】 

嘉義縣客家鄉親期待已久的「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修繕改建工程,2010年8月15日在中埔鄉的金蘭菸場舉行動土典禮,客委會副主委劉東隆及多位地方長官都到場參加,這座占地0.5公頃的客家會館完工之後,將肩負起客家文化傳承的使命,也讓嘉義的客家鄉親終於有了一個心靈歸屬的家。 ##continue##

眾人手拿清香;誠心的向義民爺祭拜,並且秉報大家期待已久的「嘉義縣客家文化會館」終於要開始動工了。 

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常務理事 彭澄宏:「嘉義縣(客家人)在台灣算是比較弱勢,現在有客家會館,大家就會比較認同。」 

客家文化會館基地0.5公頃約1500坪,原為公賣局頂六驗菸場,由辦公室、菸草儲存場等3棟建築物連接而成,於結束輔導菸農時代意義後,由中埔鄉公所於3年前向國有財產局申請撥用。鑑於中埔鄉客家族群有4500人左右,另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亦此時成立,並無屬於自己的館址,故於2年前向行政院客委會申請經費補助2250萬元及自有籌措配合款250萬元,共計總工程款2500萬元改造更新,原有多棟歷史建築物,將予以保留,規劃運用閒置空間再利用,活化其功能,賦予舊有建物新的生命。重新修繕,將規劃成有辦公室、展示室、展演場、服務中心、簡報室、研究室、步道、木棧台…等,日後將煥然一新,重新改造呈現整個區域的不同風貌,8月15日午時動土奠基後,工期7個月,預計明年四、五月完工落成啟用。 

嘉義縣長 張花冠:「陳明文縣長的時代,把它無償的移撥,然後交給公所去管理,現在我們打算由嘉義縣的客家委員會來幫我們做管理。」 

客委會副主委 劉東隆:「這裡的客家文化語言流失非常嚴重,一直希望有個場地能夠讓他們落腳,所以這次能夠找到客家文化會館的地點,我相信所有的鄉親都非常高興。」 

【本文引用自Hakka Tv 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0493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